座機:027-87580888
手機:18971233215
傳真:027-87580883
郵箱:didareneng@163.com
地址: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(武漢)
未來地熱產業:地熱+多能互補模式可以供應能源間歇性不足
文章來源: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:地大熱能 發表時間:2022-03-03 11:14:12瀏覽次數:1805
地熱產業發展機遇
宏觀層面,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驅動,地熱發展通道被拓寬
地大熱能地熱+多能互補網訊:中國《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戰略(2016-2030)》提出,到2030年,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20%,2020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5.8%。由于可再生能源發展超出預期,國家調整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,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達到25%,較之前提高了5個百分點。非化石能源的應用以熱和電為主,地熱開發利用的產品就是熱和電。因此,在新的碳排放達峰以及碳中和目標驅動下,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將被進一步發掘。地熱資源豐富,理論上可在熱和電供應領域大顯身手。
未來地熱產業
行業層面,“地熱+”模式有助于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穩定
據原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5年調查評價結果,全國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折合1.25萬億噸標準煤,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19億噸標準煤;埋深在3000~10000米的干熱巖資源量折合856萬億噸標準煤;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淺層地熱能,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。目前,地熱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較低,但資源量絲毫不遜色風電和太陽能,可以發揮后發優勢,以較高的加速度擴大發展規模。
地熱資源利用的最大優勢是穩定性,不受季節變化和天氣影響。在風力資源、太陽能資源、地熱資源同時具備的地方,通過發展“地熱+”模式的可再生能源協調應用系統,可以彌補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、水力發電供應間歇性的不足。
近10年,中國風電、太陽能發電裝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。2019年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41%,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之和達40萬兆瓦以上,地熱僅49兆瓦。在太陽能、風電等已獲先發優勢的條件下,發揮地熱發電的后發優勢,是增強風電、太陽能發電供應穩定性的有利選擇。
未來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與路徑
地熱產業總體規劃發展思路
發展地熱產業的方向須肯定,總體開發利用思路應是熱電并舉,先熱后電,綜合利用,效率為先。從資源利用的次序看,近中期優先發展供熱,用于住宅供暖、溫泉旅游、養殖、工業領域;中長期隨著地熱發電技術的成熟,可適時發展地熱發電產業。資源利用方式追求高效,在熱電利用基礎上,努力形成“地熱+”多種新能源協同發展模式;以地熱資源梯級利用為導向,通過工藝改造和創新,改變地熱發電、地熱供暖的傳統設計方法,實現高低溫逐級利用,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。
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
系統推進全國地熱供熱制冷應用
1)水熱型地熱供熱遵循資源導向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全國范圍供暖及資源梯級綜合利用。中國水熱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、渤海灣盆地、河淮盆地、江漢盆地、汾-渭河盆地、環鄂爾多斯盆地及銀川平原等地區。中國石化以地熱開發利用“雄縣模式”為藍本,提出創建20個地熱供暖無煙城的設想基本已經實現;新形勢下又提出升級“雄縣模式”,打造以“地熱+”為核心的地熱開發利用“雄安模式”,由中小縣城向農村和大中城市進軍。預計,國內水熱型地熱開發利用將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。
2)淺層地熱供暖制冷系統推進,重視在夏熱冬冷地區推廣。淺層地熱能不僅包括土壤中的地熱能,而且地表水、城市污水也是地熱能的重要資源。可以按照“宜土則土,宜水則水”的思路,因地制宜地在全國推廣地源熱泵項目,帶動淺層地熱開發利用。地源熱泵項目的最大優勢,是項目能效比高于普通空調和空氣源熱泵,而且后期運行費用較低。只要熱泵技術便捷化程度得以顯著提升,即便在寒冷地區也大有可為,遼寧就是目前地源熱泵裝機容量占比較大的省份,供暖制冷面積達到7000萬平方米。
今后一個時期,南方冬季供暖將成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,也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。中國所有省會級以上城市,每年地源熱泵系統(包括地埋管和地下水熱泵)夏季(按5個月計算)換熱量約為3萬億千瓦時,折合標準煤約3.83億噸,可制冷面積為101億平方米;每年地源熱泵系統冬季(按4個月計算)換熱量為1.5萬億千瓦時,折合標準煤約1.83億噸,可供暖面積為119億平方米。夏熱冬冷地區具有豐富的淺層可開采資源量,推廣使用地源熱泵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,目前地源熱泵項目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推廣(見圖4)。夏熱冬冷地區淺層地熱供暖制冷與城市建設、新農村建設保持匹配,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。此外,夏熱冬冷地區地表水年可利用量達8000億立方米,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每天可達1億立方米,這兩者的可利用量,夏熱冬冷地區占1/3以上,也是重要的地熱冷熱源。
近期聚焦高溫發電,中長期聚焦中低溫和干熱巖發電
據世界能源協會(WEA)發布的《聯合國世界能源評價報告》,地熱發電的世界平均利用效率可達72%,地熱資源的直接利用效率為27%。地熱發電在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年利用小時數最高,全年90%以上的時間都可用于發電。相比風電、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,地熱發電具有很高的利用效。
1)近中期聚焦高溫地熱發電。
本世紀以來,中國頻發極端天氣,雨雪冰凍現象造成局部地區電力供應緊張,極寒天氣對電力供應提出了新要求,確保區域電力供應穩定,成為電力產業今后重要發展目標之一。再考慮碳排放達峰、碳中和目標下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持續提升的現實要求,電力供應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。目前,各地區電力供應已經實現多元化,兼顧發展綠色電力與電力供應穩定雙重目標,發展地熱發電具有現實意義。在地熱、風力、水力以及太陽能資源同時具備的地區,各種發電方式協同發展,可有效提升供應穩定性。
目前,應以滇藏作為地熱發電的突破口,這兩個地區富集高溫地熱資源,適合現有技術水平地熱發電。據現有資料,西藏地熱能發電潛力在3000兆瓦以上,地熱資源主要用于發電。羊八井地熱電站是中國最大的地熱電站,也是世界唯一利用第四系淺層熱儲進行工業發電的電站,電站裝機約27兆瓦,在拉薩電網中的負荷占比曾高達60%,上世紀70年代至今,累計發電30億千瓦時。羊易地熱電站是世界海拔最高(4650米)、完全實現100%回灌的地熱電站,年發電量可達1.9億千瓦時。
云南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帶及其影響區內,是中國大陸新近地史時期構造活動最活躍、最強烈的地區之一,地熱異常十分顯著,溫泉/泉群數量約占全國已知溫泉數的28%,居全國各省區之冠。平均大地熱流值比中國大陸代表性平均值高出約10%。滇西騰沖、瑞麗等地位于滇藏地熱帶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縫合帶附近,巖漿活動極為頻繁,成就高溫地熱田。騰沖地熱田推算熱儲溫度為230℃,具有很大的發電潛力。目前,騰沖地熱開發的重點在各種非電利用。一方面是電力供應相對充分,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傾向于發揮地熱在旅游中的作用以拉動經濟。騰沖地熱旅游產品形式多樣,經營者直接利用噴氣孔、冒氣地面、沸泉、沸噴泉、水熱爆炸和間歇噴泉等高溫地熱景觀開發當地旅游業,為地方帶來了可觀的收入。從資源分布看,云南東部煤炭資源相對豐富,但水力、地熱資源較為貧乏。西部水力、地熱資源豐富,但缺乏煤炭和天然氣資源,由于沒有地熱電站,僅靠水力發電易造成枯水季節缺電,若有地熱電站輔助供電,可以大大緩解和預防地區電力緊張。
2)中長期聚焦中低溫地熱及干熱巖發電。
中長期考慮發展中低溫地熱發電,前提是中低溫地熱資源發電技術攻關取得成效,并結合地區發展需要部署。可以考慮先在華北、江蘇、福建、廣東等地區建設若干中低溫地熱發電示范工程,形成以點帶面發展模式。如前所述,20世紀七八十年代,中國地熱利用水平曾與國際同步。當前,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具備了支撐地熱發電的軟硬件條件,在重點地區重新突破中低溫地熱發電技術,完全具有理論上的可能。
2011年,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大陸3~10千米干熱巖資源估算顯示,地熱資源基數約合856萬億噸標準煤。其中,深度3.5~7.5千米、溫度150℃~250℃的干熱巖儲量巨大,約合200萬億噸標煤。即使僅有2%的儲量得到開發,也將獲得巨大能量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區施工干熱巖探井4口,取得了干熱巖勘探的突破。從遠期看,干熱巖發電應作為儲備電力工程,可先從青海突破并與青海光伏項目呼應,構建立足青海的西北綠色電力網絡。
堅持梯級利用路線,發展“溫泉+”地熱直接利用模式
溫泉旅游、養殖及溫室大棚是應用最便捷、普及程度最高的地熱利用方式,仍將是今后地熱開發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。從高效利用考慮,此類地熱需要遵循梯級綜合利用思路,推動形成“溫泉+”地熱發展模式,以溫泉開發帶動旅游、農業及養殖。在溫泉觀光、休閑度假、康體療養、溫泉養生和溫泉農莊等傳統溫泉旅游產品基礎上,因地制宜發展新業態旅游產品,縮小淡旺季差異,打造全季節溫泉產品,實現溫泉旅游地的集約可持續發展。
推動地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
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研發,持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
地熱產業要發揮后發優勢,與風電、太陽能、水電以及化石能源形成有效協同,助力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低碳轉型,技術創新非常重要。目前,地熱開發利用在資源評價、井筒工藝、地熱開發利用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,發展了一批新技術,產業鏈運行體系初步形成。但無論是產業鏈上游的資源勘探,還是下游的終端利用環節,還都不同程度存在技術“短板”。以最具代表性的地熱回灌技術為例,由于作業者對回灌機理認識不清,技術應用不到位,全國地熱井回灌率僅為20%~30%,不回灌的地熱水對環境帶來損害。
近年,一些高校已開設相關專業,培養地熱開發利用專業人才,針對地熱開發利用的各類研發機構逐漸成立。科研立項進一步跟進,出現了一批重大技術進步獲獎項目。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深層鉆井和干熱巖研究方面開展有效合作,助推中國地熱科技研發與國際并行發展。地熱產業發展要邁上新臺階,需要政府、企業、行業協會等共同發力,全力支持地熱科技創新。
加大地熱開發利用標準的推廣和實施
目前,國內已經初步建立地熱能開發利用標準體系,包括通用基礎、地熱資源勘查與評價、地熱鉆完井工程、地熱供暖與制冷、地熱發電和采出水綜合利用及資源保護等門類。2017-2020年,能源行業共制定地熱能專業標準57項,其中,基礎通用專業4項、地熱資源勘查與評價13項、鉆完井工程18項、地熱發電4項、地熱供暖與制冷7項、采出水綜合利用及資源保護11項。地熱產業由小到大,由弱到強需要有標準的護航和指引。這些標準的實施,可以有效規避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各類不規范現象,使地熱開發利用有標準可依。
繼續加大資源普查和勘探力度
中國地質情況復雜,斷裂構造極為發育,而地熱田大都與斷裂有關,即使是淺部的第三系地熱開采也受到各種斷裂構造的困擾。由于許多地熱田所處的斷陷區埋深較大,地震資料的可靠程度低,許多斷裂主要依據重力、磁力資料確定。總體勘探程度較低,資料的可靠程度也會比較差。其次是資金、技術力量及裝備缺乏。現階段,中國地熱利用層次較低,基本是就地消費,地熱勘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經濟水平的制約。目前,除了京津冀、陜西等地的地熱產業較為發達,絕大多數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以及資金、技術力量缺乏,地熱開發緩慢。許多地熱蘊藏豐富的地區至今未能實現資源開發利用。
過去數年實踐證明,只要加大勘探評價力度,地熱資源利用的潛力就會被發掘。2017年,自然資源部正式啟動京津冀地熱科技攻堅戰,以雄安新區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東麗區等為重點,組織實施地熱資源調查,在深部地熱勘查方面取得突破。其中,明確雄安新區地熱資源可采資源量折合標煤3.8億噸,年可利用地熱資源量折合標煤380萬噸;天津東麗湖新儲層每年可開采地熱量折合標準煤125萬噸。建議繼續加大地熱資源普查和勘查力度,為地熱產業奠定更加堅實的資源基礎。
積極爭取必要的政策支持
目前,風電、太陽能發電已經發展起來,已進入去補貼化階段。在其成長過程中,金融財稅支持政策非常重要,這對地熱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。地熱作為可再生能源后起之秀,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,但僅處于初級利用階段。地熱發電裝機總量最大的美國,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,先后制定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、稅費減免、貸款擔保等地熱扶持政策;地熱產業規模增長最快的土耳其,制定了較高的標桿電價和使用國產設備補貼。
目前,中國實行地熱發電上網電價參照煤電價格的政策,發電項目較難盈利,企業投資普遍采取謹慎態度,這是“十三五”地熱發電目標未能較好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此外,2020年新出臺的資源稅政策給地熱企業經營帶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。因此,一方面要對地熱產業進行嚴格監管,大力發展和應用回灌等技術,確保地熱產業發展健康可持續;另一方面,鑒于地熱資源穩定,產業化程度還不高,有必要予以政策支持。
新的碳排放達峰以及碳中和形勢從深層次改變了經濟社會運行軌跡,對能源產業的結構調整推動作用顯著。地熱產業要在變局中贏得發展機遇,一方面要依靠必要的政策紅利,另一方面要依靠管理和技術創新。在化石能源供應充分及非化石能源已經取得大發展的形勢下,地熱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多地要依靠行業自身主動作為。
上一篇 > 我國地熱能類型及開發利用:地大熱能 促進清潔低碳能源發展
下一篇 > 地大熱能:中深層地熱資源的特點及綜合利用方式